当前的位置:首页> 历届回顾> 第十一届大北农科技奖植物保护奖获得者——彭友良教授

第十一届大北农科技奖植物保护奖获得者——彭友良教授



获奖成果名称:基于优势无毒基因型的水稻抗瘟育种及布局技术

主要完成人:彭友良、赵文生、李振宇、黄富、董海、刘俊峰、李建国、张国民、杨俊、王镇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辽宁省东港市示范繁殖农场


成果介绍:

稻瘟病是威胁我国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当前我国的稻瘟病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的施用,抗瘟品种利用和抗瘟基因布局尚未成为稻瘟病防治的主要措施。为建立抗瘟基因布局的技术体系,项目组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多个地区稻瘟病菌群体致病型变异的时空动态及其与水稻不同抗瘟基因型介导的田间抗瘟性间的关系,并取得了如下重要进展:1)通过大规模分离、测定我国100余个县市稻瘟病菌的致病型和无毒基因型,发现我国稻瘟菌群体含有极其丰富的致病类型,不存在优势小种,但存在优势无毒基因型,且不同地区稻瘟病菌群体优势无毒基因型明显不同。2)发现对应于稻瘟菌群体优势无毒基因型的抗瘟基因型具有良好的田间抗瘟性,藉此创建了利用抗菌株谱评价水稻品种抗瘟性的理论和技术规程,制定了相应的农业行业标准。3)创建了可鉴定24个不同抗瘟单基因的鉴别菌系。利用上述理论与技术,项目组培育了300余份优良抗瘟水稻后代品系,其中有50余份作为中试品系参加了国家或省市区试,20余个抗瘟新品种获得了国家或省市审定;项目组还评价了300余个水稻主栽品种的抗瘟性,揭示了50余个水稻品种(系)的抗瘟基因组成。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以抗瘟品种布局为核心的稻瘟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本成果近三年在我国黑龙江、辽宁和四川等省累计示范推广3000余万亩,获得了用户广泛好评,并在全国其它稻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第一完成人简介:

彭友良,男,博士,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兼任亚洲植物病理学会协会副主席、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Phytopatholgy Research》主编、水稻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2015年被选为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被选为国际植物病理学会会士和美国植物病理学会会士。曾任国际植物病理学会副主席、《植物病理学报》主编、《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编委。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7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1999年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稻瘟病绿色防控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在水稻抗稻瘟病机理、稻瘟菌致病性的分子机理、稻瘟菌致病型变异与抗瘟病水稻品种合理布局等方面研究上取得了创新性进展。自2000年来,连续三期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和两期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现主持国家粮丰工程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粮食主产区主要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先后在Nature Communication、Nucleic Acids Research、Plant Cell、PLoS Pathogens、PLoS Genetics等杂志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