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历届回顾> 第十一届大北农科技奖动物营养奖获得者——彭健教授

第十一届大北农科技奖动物营养奖获得者——彭健教授



获奖成果名称:提升种猪繁殖效率的精准营养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彭健;蒋思文;魏宏逵;施亮;罗何峰;谭家健;余梅;李凤娥;周远飞;王超

主要完成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德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成果介绍:

该成果基于提高我国种猪繁殖效率的迫切需求,从母猪和公猪两方面入手,围绕影响种猪繁殖性能的关键因素,采用大样本、双周期、多重复研究方法,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揭示了提高繁殖效率的关键点;创建了种猪高效精准饲养关键技术并实现工程化应用。具体如下:

(1)确定了分娩前背膘和围产期肠道菌群是影响母猪繁殖效率的关键因素;鉴定出了9个调控脂肪细胞分化的关键靶基因,并证实它们是整合脂质代谢和胰岛素抗性的重要控制点;创新了日粮纤维理论,为调控背膘和菌群奠定了基础;揭示了控制氧化应激是提高精液品质的关键,获得精液品质选择和预警标记17个。

(2)建立了具有不同遗传来源、胎次、环境条件和性能水平的母猪的背膘控制目标;首创了以分娩前背膘控制为目标的动态饲喂技术和母猪的差异化营养供给技术;创制了新型功能纤维并应用,解决了母猪妊娠期限饲易发饥饿应激,以及泌乳期采食量提升难的技术难题;建立了提高精液利用率的调控技术。大型规模化人工授精站的公猪被动淘汰降低26%;超过100万头母猪规模应用后,母猪PSY提高到27.6头。

(3)研发了对种猪繁殖性能预警、预测和深度析因模型14个,实现了种猪生产数字化管理;制定了采食量动态模型,通过与动态调膘器和精准喂料仪的联动,实现了智能、高效的母猪精准饲养。

该成果技术已经过大群体的中试验证,具备了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条件。在应用单位每年新增2000万头出栏生猪,多产猪肉130万吨。该成果发表论文176篇(SCI论文117篇);获批发明专利6件;被权威同行专家认定为达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了《母猪营养代谢与精准饲养》专著。


第一完成人简介:

彭健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学会微量元素与食物链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常务理事。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主要研究方向是种猪的精准营养与饲养、养猪生产大数据分析和利用以及猪的分子营养学等。工作3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猪营养和饲养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产业推广,在推进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建立母猪精准饲养技术和猪精社会化供应体系中均作出了重要贡献。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等重大科研项目65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6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17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01篇,其中SCI论文117篇,主编或参编著作6部。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了《母猪营养代谢与精准饲养》专著。培养了博士23人,硕士6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