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军,湖南沅江人,博士,研究员,湖南大学硕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2007年博士毕业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1997年6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植物营养、土壤质量演变及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近五年来,主持课题有: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水田与水生绿肥岗位科学家,农业部湖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站长,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湖南稻区和油茶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研究与示范”和“南方稻区钾肥高效利用与替代技术研究”,主持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早花适产高养分含量紫云英新品种“湘紫1号”生产及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湖南省财政项目“镉污染稻田绿肥修复效果动态监测”,主持“紫云英“湘紫1、2、3和4号”成果转让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项,长沙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得授权专利18项,其中发明专利12个,实用新型专利6个;制定技术规程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通讯作者50余篇,10篇被SCI收录;参与专著编写5部。
获奖项目:“稻田绿肥新品种选育及‘高效与轻简化’双靶标生产利用技术”。经过12年持续攻关,选育出适应现代稻作制生产要求的早花、适产、耐迟播“湘紫”系列稻田绿肥紫云英新品种,研发“高效与轻简化”双靶标生产利用技术,实现了紫云英养分高效利用和稻田绿肥生产利用全过程轻简化。
创新了稻田绿肥作物育种目标,首次提出“早花、适产、耐迟播”的紫云英新品种选育;研制出适应晚稻收获前和收获后紫云英电动播种机,变革了紫云英播种方法,大幅度提高了紫云英播种效率;创立了水稻收获—紫云英稻田开沟一体化新理念,研制出与水稻联合收割机配套的开沟装置,实现了水稻收获与稻田开沟同时进行;构建了一季稻田紫云英高效高产留种方法和紫云英免播循环留种方法,研制出紫云英壮籽叶面微肥,创新了紫云英种子机械收获装置与技术;构建了紫云英早播与迟播技术,突破了紫云英播种时间上的桎梏,实现了紫云英播种从晚稻分蘖末期至收获后长时间跨度;建立了紫云英高效翻压技术,提出了紫云英干耕方法,构建了紫云英运用于一季稻的免耕技术,实现紫云英高效利用;创立了基于紫云英利用的有机水稻生产技术,实现了稻田紫云英高附加值提升。
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0件,实用新型5件,审定登记品种4个,注册商标5个,媒体报道40次,举办培训会200余场。2008至2017年项目成果累积应用面积4000万亩,新增效益42.0亿元。项目为稻田绿肥作物恢复发展及国家化肥施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落实从品种基础、高效利用技术和轻简化生产技术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