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历届回顾> 第六届大北农科技奖科技成果奖获奖者--刘群教授

第六届大北农科技奖科技成果奖获奖者--刘群教授


刘群,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3月出生于安徽省寿县。1985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兽医专业本科;1988年获北京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兽医寄生虫学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兽医寄生虫学专业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市兽医实验诊断所,实验室诊断,助理兽医师;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疫病防控,助理研究员;1997年晋升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教授,2002年晋升教授。预防兽医系副主任,寄生虫学教研组主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农业部新兽药审评委员会委员,青海省(青海大学)昆仑学者特聘讲座教授。致力于兽医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畜禽弓形虫病、新孢子虫病、球虫病等多种原虫病的防控。“牛新孢子虫病血清学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获第六届大北农科技奖科技成果奖。“兔球虫生物学及球虫病防治”于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畜禽球虫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学防制新技术研究”于2004年获河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讲的本科生课程“兽医寄生虫学”于2003年(首届)被评为教育部的“国家精品课程”。

获奖项目:牛新孢子虫病血清学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新孢子虫病的病原是犬新孢子虫(Neospora caninum)。犬是其终末宿主,牛、绵羊、山羊、犬、马、鹿、小鼠等多种哺乳动物均可作为中间宿主,主要造成孕畜流产、死胎以及新生儿的运动神经系统疾病。对牛的危害最为严重是引起牛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对新孢子虫病的研究起步较晚,刘群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新孢子虫病的研究。自2000年以来,对我国新孢子虫病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对国内不同省区的万余头奶牛的检测显示,各地奶牛新孢子虫血清抗体阳性率在3.6%~40.0%,平均阳性率为20.3%;在奶牛体内分离、确认了新孢子虫的存在,确认了新孢子虫病是国内奶牛流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成功研制出ELISA诊断试剂盒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完全可以代替国外进口产品用于大范围筛查和临床检测。已经发表10余篇有关新孢子虫病的SCI论文。正在积极组织材料申报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新兽药证书。

所建立诊断方法已经在实验室成功应用,检测2万余头份奶牛血清。希望能够尽快获得新兽药证书,实现成果的进一步转化。本课题的系列研究阐明了新孢子虫病在我国的奶牛中感染状况和危害,追踪研究发现了某些奶牛场新孢子虫病的传播途径,为新孢子虫病的综合防控奠定了基础。所建立的新孢子虫病血清学诊断方法完全可以替代国外同类产品,并能够大大降低成本、节约检测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