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历届回顾> 第六届大北农科技奖科技成果奖获奖者--朱旭东研究员

第六届大北农科技奖科技成果奖获奖者--朱旭东研究员


朱旭东,1958年6月出生于浙江省建德市。1982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农科院分校农学专业,1997年赴美国国家水稻资源评价与改良中心进修植物遗传育种,2006年获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推广硕士学位。1982年分配至浙江省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87年调至中国水稻研究所育种系,2003年转入水稻生物学(农业部、国家)重点实验室;2002年晋升研究员。致力于杂交水稻的遗传与育种研究。围绕杂交水稻育种中与之相关的农艺、品质、生理、抗逆等性状,进行资源发掘、遗传分析、基因定位、育种利用研究。“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性杂交稻天优华占的选育”项目获2009年第六届大北农科技奖“科技成果奖”;“水稻重要遗传材料的创制及其应用”获2009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水稻重要种质创新及其应用”获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1年被授予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获奖项目:优质多抗高产广适性杂交稻天优华占的选育。水稻杂种优势的商业化利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过去因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压力以及社会经济欠发达的境况,杂交稻的品种改良偏重于产量,而对稻米品质、病虫害抗性方面相对忽视。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稻新品种的要求趋于全面,尤其要求在不减产的前提下,稻米品质符合国家优质米标准。

天优华占为籼型杂交水稻品种,2006年进入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试,先后2次通过国家品种审定:1)国审稻2008020,2年“长江中下游晚籼迟熟组”区试结果,比对照品种汕优46平均增产10.3%,稻米品质达国家优质米1级;2)国审稻2011008,2年“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试结果,分别比对照品种II优838平均增产2.8%和7.4%,稻米品质在长江上游区试达国家优质米2级。此外,天优华占还通过了国家区试“华南早籼组”的试验,2年区试结果比对照品种天优998增产6.9%,稻米品质达国家优质米3级,并有望于2013年通过国家品种的第3次审定。2005年后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9篇,其中SCI论文7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其中获授权2项。

天优华占自2008年首次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后,已在我国南方稻区大范围推广种植。天优华占育成后由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独家经营开发,全国累计推广187万亩。按2009~2010年上述地区累计推广面积187万亩测算,共生产稻谷97.9万吨(以2006~2007年国家区试2年平均产量结果523.7公斤/亩、对照474.7公斤/亩计算),这其中有9.163万吨是种植天优华占后新增加的产量(以国家区试比对照增产10.3%计算),这部分的新增产值达1.734亿元(2009、2010年国家出台晚稻稻谷最低收购价分别为1.84、1.92元/公斤)。从杂交种经营看,以每亩用种量1公斤测算,二年累计销售种子187万公斤,种子销售收入1.320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