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历届回顾> 第六届大北农科技奖科技成果奖获奖者--张永军研究员

第六届大北农科技奖科技成果奖获奖者--张永军研究员


张永军,1970年4月出生于河北省。1994年于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1994年考入沈阳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博士学位。2000年到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从事棉花害虫研究至今。现为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农业昆虫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农科院新乡有害生物野外科学观测站主任。中国植保学会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昆虫分子化学生态学、棉花抗虫性和转基因植物生物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包括棉花抗虫性的生化分子基础、昆虫嗅觉识别、植物-寄主-天敌间的化学通讯机制、转基因植物的生态安全性等。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棉花抗病虫研究。2009年获“大北农科技奖”科技成果奖1项(排名第1),2008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2007年度“十佳青年”称号,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7)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奖1项(排名第7),是2010-2011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成员之一。

获奖项目:优质高产抗黄萎病抗虫棉花中植棉系列选育与应用。黄萎病是棉花的最重要病害之一,有棉花的“癌症”之称。我国主栽棉花及转基因抗虫棉花品种对黄萎病抗性普遍较差。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及下属新乡科研中试基地先行建立棉花高致病型黄萎病病圃。采用病菌悬液浸泡候选棉种后播种至病圃。鉴定筛选出抗病材料中植372。随后将Bt基因导入中植372,经海南加繁,选育出抗虫性稳定,抗黄萎病、高抗枯萎病、丰产性好、质优的中植棉2号。2006年通过国审(国审棉2006001),是第一个通过国审的转Bt基因抗棉铃虫且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品种,填补了我国转基因抗虫棉不抗黄萎病的空白,初步构建了完善的“中植棉”系列抗病虫棉花研究选育技术平台。先后通过国家审定棉花品种5个,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项;制定棉花抗病虫相关国家标准5项。

建成种子生产线1条。累计生产种子700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9000万元,技术收入500余万元。研究制定中植棉2号配套栽培生产技术规程3套,建立种子繁育基地5万亩,示范面积200万亩以上,较当地主栽品种增产12.4%,每亩增收198.4元。形成了一套高产、高效、抗逆、优质、规范化棉花生产技术体系,并在棉花生产区示范推广,提高了棉花产量和品质,增强我国棉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中植棉系列品种应用区内农药施用量显著减少,生态条件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