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崔教授1943年4月7日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市东石镇,1960年考入福建农学院生物物理专业,1964年本科毕业并考取研究生,1967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工作。1980年、1994年两度赴国际水稻研究所和菲律宾大学研修,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并任福建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1996年被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知名专家。育成水稻新品种、组合10余个(审定7个),鉴定不育系7个,推广应用100万公顷以上。在水稻抗病矮源种质发现、籼型光温敏核不育基因、eui基因发现和育种应用有所建树,曾获福建省科技大会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申请五个发明专利,已获三个专利权,发表研究报告、论文60余篇。协助卢浩然教授指导博、硕士十多位,独立指导硕、博士近二十位。
获奖项目:高秆隐性杂交稻育种技术体系建立。20世纪以来,水稻已完成了从高杆到矮杆、矮杆到杂交的两次飞跃、两次革命,水稻单产因此翻了一番。但是现有杂交稻不育系都存在“包穗”,即穗子不能完全抽出叶鞘的遗传缺陷,影响了水稻种子生产的产量和品质.弥补这一“先天缺陷”的传统做法是喷施化学药品赤霉素(俗称920),此举不仅成本高(每亩高达200元),而且有污染,过多施用还会造成种子质量下降,用遗传方法解除杂交稻不育系包穗是国内外水稻专家孜孜以求的目标。从1997年起,杨仁崔教授等开始采用核辐射和常规生物育种技术相结合的办法,直接诱变待改良品系以获得一种能够解除包穗,增强水稻生理机能的基因-水稻高杆隐性基因(eui),达到遗传解除包穗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配置了优势明显的高杆隐性杂交稻,又称E-杂交稻。其后他又把这一技术应用到超级稻上,成功地育成了新型超级稻品种。
2004年3月上旬,杨仁崔教授带领的课题组所选育的E-超级杂交稻“E福丰优11”(原名E两优培九)通过了江西省新品种审定,成为通过审定的第一个E-杂交稻组合,标志着我国E-杂交稻进入生产应用阶段。目前e-杂交稻已进入生产应用阶段。杨仁崔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实现了eui1、eui2基因的克隆和分离;育成一批长穗颈不育系,其中有10个已通过技术鉴定;育成一批e-杂交稻组合,其中4个组合已通过审定:e福丰优11、e优27、e福两优F8、eK优4480。其中e福丰优11已推广种植100万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