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历届回顾> 第一届大北农科技奖成果奖获奖者——黄铨研究员

第一届大北农科技奖成果奖获奖者——黄铨研究员


黄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34年生于北京市。1958年于北京林学院本科毕业,1961年南京林学院研究生毕业,毕业后回北京林学院从教,并任遗传育种教研室副主任。曾在天津市规划设计管理局从事天津市园林绿化总体规划。1978年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从事林木育种研究,先后任该所副所长、所长。担任第二届至第四届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秘书长、副主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沙棘专业委员会常委;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或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黑龙江农科院等多个单位的沙棘顾问。主要研究林木遗传育种,研究过多种树种的育种工作,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沙棘遗传改良的系统研究。此项成果于1996年被评为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被评为大北农科技奖,2001年被杜邦集团授予杜邦科技创新奖。2008年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授予重大成果奖。在2001年获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获奖项目:沙棘遗传改良的系统研究。沙棘是耐旱、耐寒、耐瘠薄土壤的植物,果实和叶片富含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价值,在生态建设上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的重要作用。但沙棘果小、刺多、产量低,不便栽培和管理,为克服其缺点,使其更具栽培利用价值,便开展了对沙棘遗传改良的系统研究。

项目研究和确定了中国沙棘的种群结构和地理变异规律,选择了优良种源区和优异单株,建立了多功能育种园和种子园;广泛引种,多点比较试验,并通过实生选种法选择了一批优良品种;作了品种间和亚种间的杂交育种工作,选育出适应性强、产果量高、无刺或少刺的大果品种;通过多点生产试验和示范,建立起完备的良种繁育的技术体系,根据生产试验的结果,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对黄铨研究员等选育的7个新品种进行了审定和认定。现已在新疆、黑龙江、内蒙古、宁夏等多个地区进行了推广和示范。单就沙棘方面发表的论文近50篇,专著3部。根据当时林业系统情况,为便于研究成果的普及推广,对新品种等研究成果,未申请专利或新品种保护。

研究成果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宁夏等地作了大量推广普及工作。新品种采取先试种后推广的措施。目前新品种、新类型的繁殖苗圃有10余处,推广面积有数万公顷。本项研究成果在推动中国沙棘栽培业和产业的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在多处地区的沙棘育种工作,多以原有的工作作基础深入展开,现在辽宁等地的良种繁育苗圃多数仍以本项研究选育的新品种为主要繁殖材料。新疆一些荒漠地带也在推广种植沙棘新品种,在解决生态问题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