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历届回顾> 第一届大北农科技奖成果奖获奖者——旭日干教授

第一届大北农科技奖成果奖获奖者——旭日干教授


旭日干,1940年8月出生于内蒙古科右前旗。1965年于内蒙古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1982年在日本兽医畜产大学及日本农林省畜产试验场学习深造,1984年获日本兽医畜产大学兽医学博士学位。1965年-1972年在内蒙古农牧科学院工作,1972后调内蒙古大学任教。现任内蒙古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曾任内蒙古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全国政协委员、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员,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家畜繁殖生物学及繁殖技术,主要从事胚胎移植、体外受精、体细胞克隆和转基因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曾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特等奖、科教兴区特别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乌兰夫奖金奖、大北农科技奖、台湾光华科技基金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两次),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获奖项目:“试管牛”技术产业化工艺。体外受精技术(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是指通过人为操作使得精子和卵子在体外环境中完成其受精的技术过程。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利用小实验动物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基础研究成果。50年代,美籍华人张明觉博士在兔子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但家畜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1982年至1984年赴日本留学期间,成功地培育出了世界首例“试管山羊”,引起了国际国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以牛、羊体外受精为中心的家畜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的研究,1989年成功地培育出我国首批“试管绵羊”和“试管牛”,填补了国内空白;提出了牛、羊“试管胚”工厂化生产和规模化移植的一整套技术路线,并进行了中试开发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多部。

完成了中试开发研究,使IVF-ET技术开始走向开发应用和产业化阶段;利用国外良种牛种质源工厂化生产试管胚胎,在国内进行规模化移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良种牛“试管胚”的工厂化生产的规模化移植、良种肉牛的纯种繁育和商品化生产、良种牛的本品种选育和种源提供、良种牛冷冻精液的生产、销售和杂交一代商品肉牛的生产、胚胎移植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其他技术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试管牛”技术作为一项生物高技术,在实现肉牛、奶牛良种化方面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特别是在大批大规模引进国外良种种质资源方面有着别的任何一项现有技术均不可替代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成本低、速度快、数量大、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