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历届回顾> 第七届大北农科技奖特等奖获得者——何光存教授

第七届大北农科技奖特等奖获得者——何光存教授

 

何光存,武汉大学教授,1956年出生于湖北省麻城。1979年于华中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同年考取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生,1982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986年考取日本爱媛大学博士研究生,1989年毕业获博士学位;1994年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后。1989年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从事水稻育种研究;1995年回国任武汉大学教授,曾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物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遗传学会理事、湖北省遗传学会理事长等。致力于稻种资源发掘和基因功能研究。面向我国水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研究基因功能、探索科学问题的同时,为我国水稻育种提供有利用价值的材料和基因。代表性的成果是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鉴定、克隆和利用研究。“野生稻资源研究与重要基因的发掘和利用”研究成果获2008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发掘与利用研究”成果被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授予第七届大北农科技奖特等奖。


    获奖项目: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发掘与利用研究。褐飞虱是水稻生产中的首要害虫,每年发生面积达几亿亩次,严重威胁我国的水稻生产安全。发掘和研究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培育抗褐飞虱水稻品种是遏制褐飞虱危害的根本措施。
    何光存自1996年开展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以来,在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发掘、鉴定、克隆和利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通过稻种资源发掘,鉴定和定位了抗褐飞虱基因Bph6、Bph7、Bph12、Bph14和Bph15,抗白背飞虱基因Wbph7和Wbph8,抑制褐飞虱取食基因Osg1,抗白叶枯病基因Xa29,野生稻转育后代材料中的光(温)敏核不育基因OsUgp1等具有重要价值的基因。通过图位克隆法分离了水稻中的第一个抗褐飞虱基因Bphl4,占领了水稻抗褐飞虱育种的制高点,奠定了我国抗褐飞虱基因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阐明了抗褐飞虱基因受褐飞虱诱导上调表达,激活水杨酸信号途径,诱导水稻筛管中大量沉积胼胝质,堵塞筛管,从而抑制褐飞虱的取食、生长和存活的抗虫机理。何光存的研究为我国水稻抗稻飞虱育种提供了急需的基因和分子标记,Bph14和Bph15是目前我国应用最广泛的抗褐飞虱基因。上述研究结果在PNAS、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等SCI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他引500多次;国内核心刊物论文54篇,引用700多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已经获得发明专利,申报国际专利2项。
    抗褐飞虱基因Bph14和Bph15水稻材料及其分子标记已经在我国几十家主要水稻育种研究单位得到广泛应用,效果良好,培育了一批抗褐飞虱的水稻恢复系、不育系和杂交稻品种,促进我国抗褐飞虱育种快速发展。本项成果产生出的新方法、新材料和新基因,促进了作物抗虫遗传与育种学科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