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向群,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3月出生于广西南宁市。南开大学生物系本科,中国农科院农学硕士。1988年起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工作,2006年转到植物保护研究所。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植物保护学科研究,致力于昆虫病原真菌的基础科学及真菌生物农药的研发应用。曾主持和参加3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年科研项目主要有农业公益性行业专项“农田地下害虫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我国迁移性蝗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业部948项目“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引进与利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国家863计划“细菌真菌类生物杀虫剂研究和创制”、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真菌生物农药生产技术与产品成果转化”等。已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获授权专利3项,先后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海南省科学技术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奖、大北农科技奖等奖项,代表性的成果是真菌生物农药规模化生产技术与应用。“绿僵菌生物农药生产技术与产品应用”成果于2011年获第七届大北农科技奖一等奖,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获奖项目:绿僵菌生物农药生产技术与产品应用。生物农药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在农产品国际竞争中起重要作用。昆虫病原真菌能够侵染致死多种害虫,并可在害虫种群中传播、流行,实现长期控制,是最有潜力的生物控害方法。我国登记的真菌农药屈指可数,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项目创建由发酵生产、制剂加工到产品应用的真菌生物农药配套技术。成果创新点包括发酵生产和制剂加工新工艺,孢子保护技术,孢子分级分离技术,产品规范的国家标准,产品应用技术等,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7篇,获国家专利15项,制定国家标准5项,完成农药登记2项。本项目建设了一条通用的真菌生物农药中试生产线;优化了绿僵菌生产工艺,并进行设备完善,降低成本50%,提高产率30%;孢子分级分离新设备新技术提高了分离效率和孢粉质量;登记了饵剂1项,可湿性粉剂1项,定型了粉剂、油悬浮剂,按农药登记要求完成了田间药效、毒性和环境评价试验,证明了其高效杀虫作用、对人畜安全和与环境友好的特性;完成制定真菌农药产品母药及4种制剂标准规范;制定了母药、可湿性粉剂和饵剂产品企业标准和通用储运规则。
应用新技术生产真菌生物农药产品,进行了田间效果检验和大面积应用示范,分别在内蒙古、新疆、青海防治草原蝗虫200万亩,挽回牧草经济损失1200万元;在海南防治椰心叶甲20万株,挽救濒危椰树1.5万株,挽回经济损失750万元,椰果增收400万元;在北京、上海等地防治蟑螂直接示范试验10万平方米,减少蟑螂危害损失50万元。本技术不仅提升我国真菌生物农药创制开发能力及产业化技术水平,促进我国真菌杀虫剂质量控制与管理,还为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其产品应用在保障农产品优质、维护生态平衡、建立绿色生活环境起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