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历届回顾> 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三等奖获奖者--夏先春研究员

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三等奖获奖者--夏先春研究员


夏先春,1963年10月出生,安徽省六安市人,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7年-1990年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从事玉米育种工作;1991年-1995年在北京农业大学工作,主要从事小麦育种及小麦抗病性遗传研究;1996年-1999年在德国Hohenheim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利用分子标记研究玉米对矮花叶病、丝黑穗病和大斑病的抗性遗传;1999年-2002年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做博士后,从事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2002年11月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工作。曾先后主持国家863小麦分子育种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973项目、转基因专项和小麦产业体系工作。在Theor Appl Genet、Molecular Breeding、Crop Science、Phytopath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20多篇,在“作物学报”和“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期刊发表论文70多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2011)、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和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2012)。2012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5项,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多名。任“Theor Appl Genet”、“The Crop Journal”和“遗传”杂志编委。美国作物科学学会、美国植物病理学会和中国作物学会会员。

获奖项目:小麦功能标记的开发与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常规育种的重要补充,可有效提高选择效率和准确性。开发小麦品质、产量基因的功能标记及抗病基因共分离的STS标记,建立一套高效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平台,对于推动小麦分子育种实用化,促进小麦育种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克隆了小麦7A、7B和7D染色体上的八氢番茄红素合酶基因,开发功能标记8个,并检测了国内外小麦品种900多份;克隆了小麦PPO和脂肪氧化酶基因4个,开发功能标记9个,并检测300多份国内外小麦品种;克隆了Glu-A3和Glu-B3位点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明确了其与小麦加工品质的关系,开发相应的功能标记17个,并检测160个国内外小麦品种;克隆了小麦产量和穗发芽抗性相关基因4个,开发功能标记6个,检测国内外小麦品种600多份。建立了小麦分子标记的多重PCR反应体系,检测国内主栽品种和育种后代材料500多份。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其中7项已获得授权;开发的功能标记占国际已报道的同类分子标记的50%;在小麦基因克隆和功能标记开发方面发表论文29篇,其中国外SCI论文23篇,影响因子最高为10.2,国内核心期刊论文6篇。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5名。利用小麦功能标记对杂交和回交后代进行辅助选择,培育优质、高产、抗病品系20多个,其中4个正在参加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区试。